几天前,网上又曝出一条阴间新闻——
高中女生称,继父在其房间装摄像头。
【资料图】
原视频中,女孩情绪激动地质问门外的生母。
为什么明知继父装了摄像头,却仍然选择包庇继父。
别说是继父了,就算是亲生父亲,在女孩房间安装摄像头,都是一种违法行为。而在这个事件中,无论继父的偷窥还是生母的包庇,都让人感到震惊。
好在,这个女孩尚且懂得自我保护。
据网友了解,女孩现已住进姥姥家。
并且,相关部门也已经介入。
偷窥、恋童、别有用心的继父,让人无比恶心。包庇、纵容他的生母,更引发了许多争议。
借着这个新闻,鱼叔今天想要回顾一部关于恋童继父的禁忌老片。
六十年前,这部电影所引发的争议,现在依然不能被忽视——
《洛丽塔》
一座天空充满地狱之火的颜色的天堂1955年,一位俄罗斯作家发布了一本惊骇世俗的小说。
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,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对12岁少女洛丽塔近乎病态的迷恋。
作家名为纳博科夫,小说则是众所周知的争议名著《洛丽塔》。
最初,这本书的原稿被无数美国出版社退稿,因为没人敢出版这部超越伦理道德的作品。几番周折之下,《洛丽塔》被一家巴黎出版社看中。
随着书籍出版,果然引来大量争议,先后在英国、阿根廷、南非等多个国家遭禁。
被禁的原因,除了对情色的书写,最重要的一条在于将恋童犯变态心理的展示。
对于大众而言,这样的文学等同于罪恶的帮凶。与之相反,另一部分人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。
美国《名利场》杂志评价它是「本世纪唯一的爱情故事」。
这也就留下了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谜题——
《洛丽塔》讲述的究竟是爱情还是恋童癖的犯罪实录?
这部小说,先后两次被搬上银幕。离我们较近的一次,是在1997年。
由情色片大师阿德里安·莱恩执导,性感男神杰瑞米·艾恩斯主演。
另一版,则拍摄于久远的1962年,出自「电影之神」库布里克之手。由于年代限制,当时的电影别说激情戏,连亲吻镜头都不可以有。
作为最爱挑战禁忌的库布里克,究竟如何还原这个备受争议的故事呢?
年轻时的库布里克库布里克很早就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。
为了将其改编成电影,他花了150万美元买下版权,并试图说服作者本人亲自撰写剧本。
但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之下,想把这本书改编成电影仍然很困难。
20世纪50年代,正是好莱坞电影检查法《海斯法典》执行的高峰期。
禁止电影出现露骨的性内容。不得以任何方式提倡「糟糕的价值观」或「堕落」。
单单这两条,《洛丽塔》根本就不可能有影视改编的机会。
为了顺利改编,库布里克在征得纳博科夫的同意后,将洛丽塔的年龄从12岁的幼女,改成15岁的青春期少女。
不仅如此,电影中也没有一个与「性」相关的镜头。
1962年,首版《洛丽塔》在美国上映。电影宣传照上用很大的字体写着「他们是怎么把《洛丽塔》拍成电影的?」。
极具争议的原著,使得票房收入远超片方预计的数量,很快就飙到了900万美元。要知道,当时美国一张电影票价仅售0.69美元。
这样的票房成绩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奇迹。
与此同时,电影的编剧、原作作者纳博科夫也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提名。
在接受《花花公子》采访时,纳博科夫对库布里克赞赏有加——
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,四位主要演员都当得起最高的赞誉。
然而,后来纳博科夫似乎从影片风靡的热情中清醒过来,亦或是看到书迷对影片的评价。他在接受第二次采访时,话锋渐渐有些变动——
就电影而言,我很崇拜《洛丽塔》这部片子
但很遗憾他们没有给我机会参与制作
喜欢我的小说的人说影片不太完整
电影上映四年之后,纳博科夫的话头更是直接调转,明显表现出对改编电影的不满——我不愿说库布里克的电影平庸
就电影而言,他是一流的,但那不是我写的东西
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他为什么不按我的指示
不照我梦想的那样去做
纳博科夫之所以不断改变对影片的评价,他心中的郁结其实早就有迹可循。虽然库布里克承诺让纳博科夫做编剧,但就后来出版的电影剧本来看,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修改相当之大。
不难想象,在电影《洛丽塔》的创作过程中,两人之间应该进行过持久的拉锯战。
对继父和女儿的关系评判,本就处于模糊的领域,创作者的立场在评判中占据主导地位。对作品观察视角不同,立场必定会产生变化。
纳博科夫的文字对亨伯特的心理动机进行细致描画,本身是就在加剧立场的模糊性。
到了库布里克手中,他则是努力用中立的态度去对待《洛丽塔》,电影也因此则呈现出一种失衡的、不可预期的状态。
两人的立场的偏差,是导致库布里克和纳博科夫之间的矛盾的关键。
作为「燃烧着地狱之火的天堂」,争议就是《洛丽塔》的天然属性。
洛丽塔,我生命之光,我欲念之火库布里克对待《洛丽塔》的态度,更像一个冷峻的旁观者。
97版的电影虽然质量不俗,但过于唯美和浪漫化的叙事,会给不少观众产生一种误会——
认为《洛丽塔》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。
原本充斥着扭曲心理的情感,在电影的美化下,逐渐变得合理。两情相悦的感情为什么要遭受道德束缚,也成为了观众为亨伯特辩白的重要论据。
然而,库布里克拍摄的《洛丽塔》却将亨伯特的假面撕碎,在主题上强化亨伯特对洛丽塔毫不压抑的欲念。
阳光下身着泳衣的少女。从见到洛丽塔的第一面,亨伯特就失了魂魄。
他将自己的邪念,用充满诗意的文字记录在日记中。
自此,也将洛丽塔囚禁于自己身边。
欲念点燃的第一把火,欺骗感情。洛丽塔的母亲,夏洛特,对亨伯特渐渐生出爱意,威胁他如果不和自己结婚,那就请搬离自己家。
这也就意味着,亨伯特再也见不到洛丽塔。
被欲念冲昏头脑的亨伯特只能答应,和洛丽塔的母亲结婚。
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,亨伯特将婚后冷漠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比如,在发生亲密关系时,他必须看着床头洛丽塔的照片才能进行下去。
直白得令人作呕。
欲念点燃的第二把火,意图杀妻。妻子渐渐察觉亨伯特对自己的冷淡。
两人之间也因此争执不休。
当她准备将洛丽塔送去寄宿学校时,亨伯特情绪崩溃。甚至想趁妻子洗澡,将其谋杀。
在他看来,只需将此假装成新婚夫妻的玩笑,而自己救援不及时。
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犯罪。
欲念点燃的第三把火,控制洛丽塔。妻子车祸去世后,亨伯特带着洛丽塔来到任职的学校。
禁止洛丽塔和其他男性社交。
当看到洛丽塔和别的男生出演话剧表演,并获得观众赞誉时,亨伯特被醋意冲昏了头脑。
他无法接受洛丽塔和除他以外的男人产生联结。即便洛丽塔会因为自己的控制欲而恨自己。
并决定再次带着洛丽塔去汽车旅行。
欲念点燃的第四把火,谋杀。后来,洛丽塔失踪了。
带走她的人是剧作家,奎特利。
这个人比亨伯特还要变态、肮脏。
洛丽塔消失了三年,亨伯特也找了她三年。
等再次见到洛丽塔时,她已经怀孕,和一个年轻的小伙结婚同居。
亨伯特得知了她失踪的缘由,并且确定了洛丽塔不会再回到自己身边之后。
于是,万念俱灰的他前往豪宅,打算杀死奎特利。
这段谋杀戏,被库布里克放置在了影片开头,也就此奠定下了全片的基调。奎特利代表的是一种极恶的力量,一种始终贯穿在亨伯特心中的魔障。
在他午夜梦回之时,也要与之斗个你死我活的梦魇。
他是亨伯特嫉妒和占有欲的集合体。
借助《洛丽塔》原著正文的第一句话——
洛丽塔,我生命之光,我欲念之火。
我的罪恶,我的灵魂。
洛-丽-塔。
舌尖向上,分三步,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。
洛-丽-塔。
如果说97版本的电影着重展现「生命之光」和「我的灵魂」那一面。那库布里克的版本,则是用理性的表达,犀利地呈现出「欲念之火」和「我的罪恶」。
她可以褪色,可以枯萎,怎样都可以纵然库布里克尝试理性对待,但仍有局限性存在。
无论电影还是原作,都不可避免地选择从亨伯特视角展开故事。
在过多加害者自我辩解和洗白的作用下,事件本身的罪恶感被削弱。
反而包裹上了一层以愧疚感为名的虚假外衣,以此掩盖他对未成年少女肮脏的迷恋。
《神奇队长》里一段对《洛丽塔》的评价纳博科夫曾公开表示过,他笔下的亨伯特对自己的不道德心知肚明。
在无法控制对洛丽塔渴望的情况下,他很在意公众道德对自己的评价。
正是亨伯特身上这种矛盾感,被库布里克所关注。
他在创作的过程中,有意无意将这种由矛盾感外化。
当亨伯特载着洛丽塔旅行时,他举手投足之间,都呈现出一种焦虑状态。两人第一次入住酒店,他反复强调自己和洛丽塔的父女关系。
并表示妻子晚点会来酒店。
奎特利假扮心理医生找上门,亨伯特表现得局促不安。不断制止对方谈论和性相关的话题。
之所以选择放弃安稳的学校生活,也是因为邻居称有人怀疑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。不同于第一次旅行,察觉自己被其他人跟踪的亨伯特恐惧值达到顶峰。愧疚感的趋势下,他始终担心自己和洛丽塔的关心被警察发现。
即便如此,他依然无法搁置对洛丽塔的迷恋。
在情节之外,库布里克选择很巧妙的叙事手法,使得观众始终站在亨伯特的思维中对待整个事件。仔细看的话,洛丽塔在电影中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对这段情感表态的场景。
她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。
与此同时,自从母亲去世后,洛丽塔的活动空间,也仅仅局限于车里和房间中。哪怕洛丽塔离开亨伯特一秒,也会立刻被亨伯特抓回身边。
观众很容易被亨伯特所谓的「爱」洗脑。甚至可能会有人同情亨伯特,认为他不过是受爱欲蛊惑的可怜人。
还是最初的问题——
《洛丽塔》究竟是爱情故事还是恋童癖犯罪?
其实,作品本身已经给出答案。只是在其精美的包装之下,观众选择性对此视而不见罢了。
亨伯特再怎么用纯情的「爱」包装,用可怜巴巴的模样为自己博得同情,都无法掩盖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虚伪和丑陋。
而更为重要的是,女孩的状态才更需要被关注。
消失几年之后,洛丽塔写信向亨伯特求助。她对亨伯特的称呼是爸爸,并要求他不要再提及往事。
在亨伯特拿钱要挟洛丽塔,坦白当年带走她的人是谁之后。洛丽塔如此回答——
我想他是唯一能让我为之疯狂的男人
看到洛丽塔结婚后,亨伯特依然纠缠着洛丽塔,央求她离开现在的丈夫。但洛丽塔一句话,立马点明了自己过去受到囚禁的事实。
以及,她对亨伯特一直以来的看法。
的确,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洛丽塔主动诱惑亨伯特。但这里存在两个关键问题容易被模糊。
一是,未成年人的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育不同步,导致她们无法正确对待这个时期的性行为。
所以,儿童的性同意,不能看作是有效的性同意。
认可儿童的性自由,会发展成成年人对她们的剥削。
二是,洛丽塔后期的性同意,存在胁迫性。在《洛丽塔》原著中,亨伯特给洛丽塔下药,试图猥亵强奸。
并以温柔的言辞,「告知」失去母亲的洛丽塔,如果不跟自己走,就会被送去福利院。
女孩不得不满足男性的欲求,才能让自己好好活下去。
正如长大后的她,最后告诉亨伯特。
我真的很抱歉,说了那么多谎
但,我想我必须得那么做
如此一来,事实再清晰不过。亨伯特就是恋童犯,他一直以来都在利用洛丽塔的无知和经济上的无依无靠,来实现自己控制和剥削她的身体。
这一点,毫无争议。
库布里克在开头和结尾,用了一个相同的镜头,极具象征性地揭开亨伯特所作所为的本质和后果。奎特利在被追杀的过程中,躲到了一幅少女画像之后。
亨伯特用枪击穿了画像,射杀了奎特利。
这场谋杀,既是为了复仇,也是为了杀死自己心中的暗黑欲念。
而已经付出的代价,却是一个少女的毁灭。
归根结底,洛丽塔始终是恋童犯魔掌下的一个受害者。她的母亲被亨伯特欺骗,并间接性地害死。
她自己也被亨伯特和奎特利,轮番利用和剥削。
被迫辍学,受人摆布,无依无靠。
最终,流离落魄,一生被毁。
诚然,艺术作品的争议是可讨论的。从书籍到影片,《洛丽塔》既是一部禁忌之作,也被无数人捧为经典。
但现实中的案件,却不应该有任何的含糊和摇摆。
从纳博科夫写下这个故事的原型,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,仍有数不清的「洛丽塔」们在天真无知的情况下,惨遭恋童犯之手。
对此,我们只需要谨记一点:
无论一个恋童犯多么巧舌如簧、卖惨求情,都不能为他犯下的罪行开脱。
他的深情与无奈,不过是一场猎手伪装成猎物的游戏。
全文完。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3 华夏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